广东优公教育
发布时间:2021-11-25 修改时间:2021-11-25 234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十。广东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学习驳论方法。
2、注意文章的结构,了解议论文文体的特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学习文章结构严谨、逐层推进的论证方式,品味辛辣犀利、带讽刺性的语言。
4、领会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
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4.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人说,新世纪的中国是腾飞的巨龙,申奥成功、加入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题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集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再则,以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甚是巧妙。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它包含对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这几方面内容交织在一起,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
2、背景资料: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3、学习生字词:
慨(kǎi)叹 省(xǐng)悟 诳(kuāng)骗 诬(wū)蔑
脂(zhī)粉 脊( jǐ )梁 状元宰(zǎi)相 搽(chá)
4、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课文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揭示对方论点及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赅全。
第二部分:(3—5),抓住对方以偏赅全的论证错误,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失去的是“他信力”,现在在国民党的错误引导下发展着“自欺力”。
第三部分:(6—8),间接反驳。用事时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反驳敌论点,揭示敌论点的虚假。
第四部分:(9),作者逐层推进后做出结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要看中国人的筋骨和脊梁,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四、教师小结:
这篇驳论文,作者针对当时有些人散步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绝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赤心。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驳论文: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驳论:正确的观点揭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一般结构和形式:(1)、指出错误论点,论据货论证。(树靶子)(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货论证。(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
2、了解杂文:杂文就是用文艺性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的文艺性议论文。其写作特征是“大中取小”。立意则“因小见大”。他往往把各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1、2段。
2、默读思考:
(1)、文章怎样提出批驳的论点的?
明确:从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谈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国联,再后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亮出批驳的靶子“有人慨叹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对方的谬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论据是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是:“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国难当头,国民党政府官僚和“社会名流”不是号召人民奋起反抗,而是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请菩萨来“解救国难”,多么荒诞,多么愚昧啊!把国民党政府的软弱无能之状揭露得淋漓尽致。
(3)、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明确: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势定基础。
(4)、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指名读课文3到5段。
2、默读思考:
(1)、文章如何驳论证的?
明确:A、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B、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C、求神拜佛是“自欺”。这些批驳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这就是批驳的“突破口”。
(2)、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明确: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3)、“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明确: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4)、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
明确:危害性是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6)、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3、小结:第三段抓住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论点与论据脱节━━直接反驳。第四段加点的句子含蓄的批判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以号召人民“求神拜佛”为幌子,蒙蔽群众,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不抵抗政策,所以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在鲁迅这篇文章发表前就把这句话给删去了。第五段中的“中国人”指的是: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点名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而是在国民党的错误引导下,正在发展“自信力”
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读课文6到8段。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是为间接反驳敌论点。
(2)、作者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明确: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3)、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明确:这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中国的脊梁“是指踏踏实实地为国家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4)、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明确:A、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B、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C、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5)、“这一类的人们”指谁?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这一类人们”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这句话有古代写到现在,以反问句表示肯定,说明现在有“自信力”的人,即革命者;有如此之多的革命者,何患抗日不能胜利?鲁迅写此句在一次给悲观论者敲起警钟。
(6)、“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用以指一部分人,倘若加予全体,拿简直是污蔑。”这句话中“中国人”指谁?“一部分人”指谁?这句话指出对方论证的什么错误?
明确:所有中国人;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御用文人;以偏概全。这句话是对敌论的进一步驳斥。
(7)、“……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
复制成功
您已成功复制微信号,现在前往微信搜索该微信号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