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优公教育
发布时间:2021-11-27 修改时间:2021-11-27 400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版《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七。广东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教学内容
1.学习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在学习诗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
1.以读代讲,来理解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
2.诵读感悟,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导语:
写诗的可以是诗人,朗读诗歌的也可以是诗人,“三分诗,七分读”,一首好的诗歌往往是需要通过朗读,才能充分的显示出它美丽的特质、动人的节奏和深厚的情感意蕴,因为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再创造。今天就请在座的同学们一起来利用我们的激情和敏感来读一读、讲一讲《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一.诵读准备:
1.这是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的处女作。已经布置同学预习课文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了,下面检查预习情况:此诗发表于何时?这是什么时期?
(改革开放初期,十年浩劫 刚结束,中国展现出崭新的面貌,祖国大地一片光明灿烂)
2.重温朗读的技术处理要领:
(注意领会诗歌本身的思想感情,并根据自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认识处理好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下面我们请四位同学(老师可自读第三诗节,以突出前后朗读的不同)分别朗读这首诗歌的四个诗节,大家注意听他们 音是否准,停顿是否恰当,音的轻重是否合适。
二.诵读思考:
1.这三方面有没有问题啊?
2.读的不错,同学们朗读时确实能让人听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其中有一个很明显的语速语调的转换处,我听出来了,你听出来了吗,它是从哪一诗节开始的?
找同学回答。
3.第三诗节。之前同学们怎样在读,之后同学在语速、语调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语速舒缓,语调低沉;速度慢慢加快,语调渐渐变得高昂亢奋起来。)
4.只有情感的变化才能决定朗读语速语调的变化,那么第三诗节作者的情感与第一、二诗节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把握情感,需要去分析景物,在诗歌 中就是分析“意象”——融合了作者情感的景物。让我们一起来看这两部分的内容。
5.下面就让我们比较一二诗节和第三诗节中的意象,看看他们有何不同?
三.第一诗节研读:
先请一个同学读诗的第一节,
1. 朗读诗句。同样请同学注意刚才的三点要求,但如果很好的话,也应该给予掌声鼓励,对吗?
2. 请同学找出这一诗节中的几个意象(学生回答,教师随机点拨,有目的的揭示意象的象征含义,淡化深层含义的挖掘)
(破旧的老水车。)强调:老水车。老水车是怎么样啊?水车,中国农业工具的代表啊
(熏黑的矿灯。)强调:矿灯,是熏黑的。象征中国工业生产
(疲惫的歌。)强调:歌是非常疲惫的。
(干瘪的稻穗。)强调:稻穗是干瘪的。
(失修的路基。)强调:路基是失修的。
(淤滩上的驳船。)强调:驳船在淤滩上,行进很艰难啊。
3. 这么多的意象叠加,组成意象群,构成一幅画面。请问这幅画面,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能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吗?
可能会回答“落后、破旧、疲惫、颓废、黑暗、贫困、艰难、无望”等词,
4.“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意象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能试着分析吗?
(痛苦、悲哀、有一种绝望,一种深深的痛与苦)(学生自己讨论交流,然后回答,教师随机点拨,引导)
5.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在第二诗节中有“我是……,我是……”,还有“痛苦的希望”中的痛苦,所以作者的情感“悲哀、痛苦”。(此处板书)
小结:面对 “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所显示出的贫困落后,表达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深沉悲痛的心情。
6.这样的一种情感,自然要怎样来读?
用舒缓的语速低沉的语调读出沉重、压抑和悲痛的情感。
带着这种理解,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四.第二诗节研读:
1. 在第二 诗节中,同学们都注意到“我是痛苦,我是悲哀”除此之外,“我”还是什么?
同学答“我是希望”
2.“希望”是“痛苦的”,“痛苦的希望”怎么理解啊?(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回答)
(注意“痛苦的希望”,“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的理解,)
(“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飞天袖间的花朵”是美丽的,作者在这里把希望比作花朵,但是花朵千百年间也未曾落到地面,说明希望一直一直没有实现,这里的痛苦是希望没有实现的痛苦。)
(然而尽管希望遥不可及,让祖祖辈辈的人痛苦,但人们从未因此放弃过希望。 “祖祖辈辈”延续的“痛苦的希望”就说明了这点)
3.尽管希望渺茫,但是“祖祖辈辈”的人们仍然心存希望,在第一诗节中有哪些语句,能让你感受到这种希望的存在?
学生自找,然后回答。(引导学生用刚才品读重点字词的方法,来解读这两句的含义。)(注意“蜗行”——前行速度缓慢;“摸索”——前行的艰难;“深深勒进”——所负重担的沉重;“隧洞”——黑暗中。)
4.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里,从中你能看到一个怎样的形象?
(刻画了一个负载着沉重的负担在黑暗中艰难地缓慢的前行的形象。)
在这个形象中能让我们体会到一种不屈的努力与不懈的抗争的精神.正是有这种精神的存在,才让人充满无尽的希望.(板书:精神)
小结:
所以在第一节虽有痛苦和悲哀,但痛苦却不消极,悲哀却不悲观。
当我们同学在读这两个诗节时,可以低沉,可以迟缓,但不可以没有力度,否则你绝不能读出面对贫困与落后心中的那种痛苦,那种无奈的呐喊。我想这种痛苦应该源自一种深深的热爱,就象闻一多的那句“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同样的情感。
5.下面我们就请全体女同学用舒缓低沉的声音来读出作者的悲哀与希望之情。
生读。
五.第三诗节研读:
下面我们请男同学来读第三诗节。
1.刚才四个同学朗读到第三诗节时,情感在这一诗节明显的变化,那么它与前面两个诗节中不同的意象有哪些?
2.你能用一对对的反义词来表现第三诗节与一二诗节意象的不同吗?
可以出现以下的反义词:破旧——簇新;熏黑——雪白/绯红;隧洞里——黎明(黑和亮);蜗行——喷薄;悲哀——笑窝;干瘪的稻穗——古莲下的胚芽;沉重——欢快。
3.一放到一起,意象就形 成了鲜明的对比。前面的意象群象征了贫困、落后,那么“簇新的理想”“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泪眼的笑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这个意象群又象征着什么?
(象征着开始、新生、希望、光明)
4、作者写这些景物时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啊?
(激动、振奋、期盼、喜悦)
5、情感上不同,在朗诵上的体现上自然也不同,所以此处,同学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出诗人那种期待和憧憬,欣慰和振奋的激情?
同学回答:高昂 的、略带急促的、亢奋的语调。
6.请一位女同学来读
【7.可能不理解的内容:
(“蛛网”是一种束缚,而“神话的蛛网”则是思想上的束缚。)
( 挂着眼泪的笑窝,怎么理解?痛苦、艰难之后的喜悦与欢乐)】
小结:
“簇新的理想”“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泪眼的笑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这些意象描绘出一个新的时期,已经走在了新生的起跑线上的时期。
随机发问:这一时期是什么时期啊?(经历过十年浩劫的作者面对此景,自然难以掩饰心中的 兴奋与激动。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
复制成功
您已成功复制微信号,现在前往微信搜索该微信号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