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优公教育

分享
刷新

初中语文人教版《愚公移山》教案一

发布时间:2021-12-01 修改时间:2021-12-01 339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版《愚公移山教案。广东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提到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飞速发展的,还要不要发扬愚公的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揭示目标,明确任务

三.检查预习,常识简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箕畚(   )  始龀(   )  穷匮(   )  高万仞(   ) 

孀妻(   )  智叟(   )  一厝(   )  荷担者(   )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   )(   )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   )

2.常识介绍

(1)作家作品:列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是东晋人张湛所辑录增补的,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本文就是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我们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文体知识: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四.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疏通文字。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并画出朗读有疑问的地方。 

2.听读录音,要求,注意朗读有疑问的地方。(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自读课文,(同桌合作朗读,有问题的地方互相纠正) 

4.学生独立学习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译出大意。(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5.整体感知: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故事。

【明确】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大力神搬走两山。比喻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2)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什么地方写“移山”的结果?

【明确】明确全文的脉络

故事背景——介绍两座山(面积、高度、地理位置)  故事开端——愚公率众移山

故事发展——愚公驳斥智叟                        故事结局——移山愿望实现

(3)按照要求找出下列句子

《愚公移山》中表现愚公移山原因的句子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反驳智叟的观点的句子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 河曲智叟亡以应             

(4)愚公的精神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明确】比喻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五.自学检查,成果展示

(一)通假字

1.指通豫南。              “指”通“直”,直到。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4.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5.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6.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

(二)一词多义

1.方      方七百里【指面积】        方其远出海门【正当】 

2.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固      汝心之固【顽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 

4.亡      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5.其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 

帝感其诚【他】            其妻献疑【他的】 

6.之      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7.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8.焉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在哪里】        始一反焉【加强语气】 

9.而      面山而居【表示修饰】    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  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

(三)词类活用

1.吾与汝毕力平险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2.以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 

3.面山而居                  名词用为状语,面向着。 

4.聚室而谋                  使动用法,使... ...聚,相当于:“把... ...召集在一起”。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

广东敏试教师(二维码).jpg

我是有底线的

复制成功

您已成功复制微信号,现在前往微信搜索该微信号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