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优公教育

分享
刷新

初中语文人教版《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四

发布时间:2021-12-02 修改时间:2021-12-02 418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版《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广东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把握大堰河的形象特征。

2、品读重点段落,了解大堰河的悲惨命运,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改造不合理社会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

把握大堰河的形象特征。

[学习难点]

了解大堰河的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学习方法]

诵读法、批注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诗歌中对大堰河的描写

(学法指导:勾画圈点,深入思考,小组讨论)

1、(1)诗歌开篇说“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反映出大堰河怎样的社会地位?

(2)诗歌的4—8节回忆了大堰河的一些什么事情?体现出大堰河怎样的性格特征?

(3)大堰河死后的情形如何?对表现大堰河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2、大堰河的形象:

二、分析大堰河的悲惨命运。

2、第三节运用了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学法指导:小组讨论,分析原因)

2、大堰河的悲惨命运是谁造成的?她的悲惨命运告诉了我们什么?

五、拓展延伸,

课外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感悟作者的爱国之情。

六、学习反思

七、课堂检测

按要求答题。

1.课文注释说,作者的保姆原没有名字,因她娘家住在金华县大叶荷村,所以大家都叫她大叶荷。可作者在诗中却利用谐音,把她的名字改为“大堰河”。作者为什么这样做?()

A.偶然的,没有内在的含义。

B.觉得“大叶荷”不好听,所以利用谐音改为“大堰河”。

C.因为人们常把养育自己的河流比作母亲,用谐音就暗含了这一层意思。

D.因为家乡有一条河叫“大堰河”,正好和“大叶荷”是谐音。

2.“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这句坦诚的声明告诉我们()

A.“我”虽然出身于地主家庭,但是,却是农民的儿子。

B.“我”和大堰河的养育关系比和生身父母的血缘关系更亲密。

C.“我”是地主的儿子,和大堰河只不过是养育关系。

D.“我”不忘养育之恩。

3.“大堰河,已死了,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作者一再强调“乳儿不在她的旁侧”是为了说明()

A.大堰河死得很凄凉。

B.大堰河临死时仍在牵挂她的乳儿。

C.“我”回家后和大堰河家失去联系。

D.“我”的遗憾自责的心情。

4.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采用的修辞手法有()

A.排比夸张重复B.对比重复拟人

C.重复排比对比D.借代对比排比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

广东敏试教师(二维码).jpg

我是有底线的

复制成功

您已成功复制微信号,现在前往微信搜索该微信号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