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优公教育
发布时间:2021-12-09 修改时间:2021-12-09 311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过秦论》教案三。广东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教法建议
【 抛砖引玉 】
1 . 这是千古名篇,无论从语言上,还是结构上,文采上,都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除课本要求的背诵以外,其他部分也要熟能成诵。
2 .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论证语言的特色。
3 . 了解常见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4 . 体会巧妙的巧思,缜密的结构,精当的铺垫。
【 指点迷津 】
重点:
1 . 了解作者贾谊。
2 . 了解写作的历史背景。
3 . 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 ( 政治 ) 过失的一篇政论。分上、中、下三篇,选自《新书》,是上篇,内容是总论天下的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是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中篇剖析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指陈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危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上篇的中心思想是在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原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即: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它的现实针对性是指西汉初期的政策,是劝谏西汉统治者施行仁政。
共5个自然段,分五个部分。 ( 大意略 )
4 . 主要的论证方法。
主要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作者作了几项对比:一是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实力远远大于九国;二是将秦国的实力与秦统一天下后的秦朝对比,秦朝的实力大于原秦国十数倍自不待言;三是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陈涉的实力则小到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
陈涉〈 九国〈 秦国〈 秦朝最后交锋的却是最弱小的陈涉与最强大的秦朝,而结果却是秦王朝的灭亡,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 行文至此已水到渠成,结论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5 . 的语言特色。
的语言独具特色,从语言的运用看,文章如辞赋一般,词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又多用对偶与排比浑然揉合的长句,句子短长相间,读来琅琅上口。处处重复却不给人以累赘之感,句句相似却又没有雷同之嫌。
6 . 翻译时应注意的事项。
多用铺陈渲染手法,极具气势,但给翻译带来了困难。比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 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中的席卷、包举、囊括三个动词均有并吞之意,天下、宇 内、四海均指天下。很难分别为这两组近义词找出几种不同的说法来翻译它们。解决的办法就是 凝缩,如上句可译为: ( 秦 ) 有吞并天下,统一全国的雄心。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则可译成宰 割、吞并各诸侯国的土地。余类推。
7 . 正确理解中的繁笔写法。
按照常规,议论文中应以议为主,叙为次;叙为简笔并为议服务。但中叙的成分占绝对优势, 议的比重却很小。我们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叙忠实地为议服务。先详叙史实,最后从这些铁的事实中归纳出中心论点,给人以水到渠 成之感。如果没有前四段所叙内容作为基础和根据,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恐怕千呼万唤 也难出来。
叙中寓议。如果我们边诵读边体味的话,就不难明白,作者在叙述史实的过程中,时时流露出自己 的对秦之过的鲜明态度棗对一向奉武功而不讲文治,一味使用暴力而不施仁政的做法是否定的、反对的。因 此对文中用繁笔叙事迄今无人责难。
8 . 文化常识。
叩关的关,系指函谷关。
因河为池的河,是指黄河。
山东的山,是指山。
战国四公子:魏信陵君无忌、齐孟尝君田文、赵平原君赵胜、楚春申君黄歇。
九州:兖 ( yǎn ) 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九州亦可用来代称中国。
百越,也叫百粤。我国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各部落各有名称,故称百 越。
二、学海导航
【 学法指要 】
1 .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①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
②余威振于殊俗 振通震
③合从缔交 从通纵
④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
⑤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⑥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
2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 1 )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承接
( 2 ) 因遗策 沿袭
( 3 ) 东割青腴之地 肥沃
( 4 ) 西举巴蜀 攻取
( 5 ) 以致天下之士 招纳
( 6 ) 乐毅之徒通其意 沟通
( 7 ) 践华为城 踏
( 8 ) 逡巡而不敢进 有所顾虑而徘徊或不敢前进
( 9 ) 追亡逐北 逃亡的人,败兵
( 10 )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边防
( 11 ) 焚百家之言 意为言论,此指书籍
3 . 翻译下列句子:
①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 外。
提示:在那时候,商君辅佐他,国内确立法度,从事耕种和纺织,修制防守和出战的器械,对外推行连 衡之策而使诸侯自相争夺。于是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提示: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像云那样聚集,像回声那样应和,提着粮食如同 影子那样跟随着他。
③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提示:不施仁政而使攻和守的形势变了。
4 . 词义、组词结构辨识
①秦人开关延敌:主谓结构式。秦人打开函谷关引敌进入。
〔辨析〕延 yán棗多义词,姓 yán;其余全为动词。
( 1 ) 延长,扩展。如蔓延,绵延,延伸,延续,延绵,延年益寿,苟延 残喘,延口残喘。
( 2 ) 时间向后推迟。如延期,延迟,延宕。
( 3 ) 邀请,聘请。如延至其家,开关延敌,延揽。
②赢粮而景从:联合式结构。提着粮食,如影随形似地跟着 ( 陈涉 ) 。
〔辨析〕赢 yíng棗多义动词
( 1 ) 获得,取得 ( 荣誉 ) 。如赢得称赞,赢得敬仰,赢得读者。
( 2 ) 专指获利。如赢利,赢余 ( 盈余 ) 。
( 3 ) 输赢。如赢得胜利。
( 4 ) 担负,背。如赢粮而景 ( 影 ) 从,赢三日之粮 ( 《荀子·议兵》 )
③蹑足行伍之间:动补式结构。出身于戊卒队伍之中。蹑棗引申为出身于。
〔辨析〕蹑 niè棗多义动词
( 1 ) 蹈、踩,以脚踏地,插足,参加。如蹑足,蹑足 ( 于 ) 行伍之间。
( 2 ) 追随,跟踪。如蹑踪。
( 3 ) 放轻脚步。如蹑手蹑脚。
④揭竿之旗:偏正式结构。举起竹竿作为旗帜。
〔辨析〕揭 jiē棗多义动词,姓 jiē。
( 1 ) 高举。如揭竿而起,揭竿为旗。
( 2 ) 把覆盖或遮挡的东西拿开。如揭幕,揭开锅盖。
( 3 ) 把粘在、附着在别的物体上的纸片等物取下来。如:揭去膏药,把画揭下来。
( 4 ) 揭露、揭穿、揭底等。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
复制成功
您已成功复制微信号,现在前往微信搜索该微信号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