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优公教育

分享
刷新

初中语文《画山绣水》教案四

发布时间:2022-03-10 修改时间:2022-03-10 267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画山绣水教案四。广东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题目解说:


“画山绣水”,这个题目用的是互文手法,意思是画出来、绣出来的山和水。“画”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在中国传统文艺中是指其中蕴含的诗意;绣活是工细纤巧,用“绣”来形容诗文或景物,一般是指其工巧、有华彩。题目揭示出了桂林山水的特色。


二、结构分析: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揭示它不同于其他名胜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描写沿江景色及船家讲述的种种传说。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4、5段):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第6~15段):在船家的指点下,了解了这一带山岩的名称和有关的传说。


第三部分(第16、17段):对比过去,畅想未来。


三、整体感知:


(一)、赏读1-3段


1.齐读1-3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明确:(1)清奇峭拔;(2)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


2.“吟哦讽诵”第二段文字,读出作者的情感。思考:这段文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


明确:


第一句:盛赞桂林山水。


第二句:先写水,用重叠,用比喻,写出水之绿。


第三句:写怪石奇峰,用比喻,写出峰石姿态万千。


第四句:用反问,突出桂林山水无人能写出画出的天然美妙。


3.赏读句子,并仿写一句。


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只有桂林山水。


明确:


这句话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比和互文的两种修辞方法,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自然美与劳动人民智慧情感的结合。


(二)赏读4-5两段文字


1.作者用形象的语言为读者描绘了两幅优美的画面,请你为每幅画取一个题目。


明确:(1).漓江水色图


(2).鱼鹰捕鱼图


明确:恰当的修饰词、恰当的动词,可使画面更美,更具体,更丰富。


2.请在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表达。


(1)两幅画中,你更喜欢哪一幅?说说理由。


(2)两段文字中,哪些字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说说理由。


四、写作特点总结:


1、作者巧于选材。桂林景区的幅员广阔,可以写的美景很多,作者仅写了从桂林到阳朔漓江上所见的景色和听到的传说。在景色描写中,又相当有节制,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是重点写的,但是,也只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2、文章工于构思。杨朔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他是把散文当做诗来写的。入题引了一句用得很滥的诗,似乎落入俗套,但由于提出自己的理解,翻出新意,一下子切人中心。虽然是顺着往下写的,但是,由于作者有意设置小的波澜,显得宛曲有致。如从看鱼鹰捕鱼到听船家讲关于山岩的传说,结尾对过去时代的传说的理解等。给人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


3、创造的诗的意境非同一般。作者的人生思考和热烈的诗情融为一体,杨朔总是用自己的眼光去打量客观世界,尽可能按自己的理解去赋予生活以一定的意义,让人回味。


4、 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中对于风景物象总是致力描绘,刻镂得很细致。如第12段对寡妇桥的描写,用了三句话,第一句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观察;第二句是释说,讲山岩为什么称为桥;第三句是进一步释说.讲山岩由来的神话传说的依据——“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风尾竹,清风一吹,萧萧瑟瑟的,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先要你看.再要你细看,比较,再要你细听,激起你的思考.再要你接受他的释说。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

广东敏试教师(二维码).jpg

我是有底线的

复制成功

您已成功复制微信号,现在前往微信搜索该微信号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