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优公教育
发布时间:2020-12-01 修改时间:2020-12-01 2482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高中音乐教案《钢琴音乐的奇葩》。广东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肖邦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和李斯特的《爱之梦》,体验浪漫主义音乐的独特魅力,感受两首钢琴曲的不同音乐情绪及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
欣赏相关视频与聆听教师范奏相结合,以构画旋律线、模唱音乐主题和朗诵的形式,充分感受乐曲中要表达的音乐情感。
(三)知识与技能
了解肖邦及李斯特的生平简介;学习练习曲与音乐会练习曲的知识内容;分段赏析《c小调(革命)练习曲》,学习复三部曲式结构;挖掘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风格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浪漫主义代表人物肖邦、李斯特,赏析肖邦《c小调(革命)练习曲》。
(二)教学难点
感受《c小调(革命)练习曲》中的音乐情绪;渗透了解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风格特征。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演奏肖邦钢琴曲《夜曲》Op.9 no.1片段,由教师引导学生猜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第一位音乐家的名字——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肖邦。
师:这首钢琴曲的名字是什么?它是由那位钢琴家创作的?
生:聆听观看教师弹奏钢琴曲的片段,回答肖邦创作的《夜曲》。
师归纳总结,介绍本节课学习内容,引出首先要欣赏的浪漫主义代表人物肖邦的钢琴曲。
(二)欣赏肖邦钢琴曲《c小调(革命)练习曲》
1.在不知曲名的前提下欣赏钢琴曲
师:提出两个问题:这首钢琴曲的音乐情绪是什么样的?(生:激动、悲愤、亢奋。)给这首钢琴曲取一个什么名字?(生:东风、战斗。)
师:引出钢琴曲的名字为《c小调练习曲》(《革命练习曲》)。
2.生:自主阅读,翻开教材123页阅读练习曲与音乐会练习曲。
练习曲:为联系某种乐器演奏和嗓音演唱技术而创作的乐曲。每首乐曲长专用于一两种特定的技术或表现手法,以达到某种教学目的。
音乐会练习曲:是技术练习与艺术创作的结合,将技术练习融合与艺术构思中,成为音乐会上常见曲目的乐曲。
师:归纳总结,提问:这首钢琴曲属于练习曲还是音乐会练习曲?(生:音乐会练习曲。)师:简要介绍肖邦的创作特点,讲解本曲的创作背景。
3.引子部分欣赏
师:同学们还记得音乐是怎样开始的吗?听起来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师弹奏引子部分,生观看教师演奏。生:听起来紧张,激动。)
师:(分别弹奏右手第一个和弦和左手旋律,并提问)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生:严肃森严的感觉;暴风骤雨来临的感觉。)
师:介绍右手开始和弦为c小调上的属七和弦,给人紧张严肃的感觉,弹左手旋律,让学生听旋律画出左手旋律线。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分别从节奏、速度、力度、旋律这几个音乐的要素分析引子段的音乐情绪。
师归纳总结:节奏紧促、速度快、力度强、旋律起伏较大。
4.A段欣赏
师:引子之后乐曲进行到了哪里呢?(进行弹奏)右手符点八分音符给人一种生么样的感觉?(生:马上要去战斗。)符点八分音符的运用好像要吹响战斗的号角。
师:请一位同学画出左手弹奏部分的旋律线。总结左手的音序排列对音乐形态的影响,体现了作者跌宕起伏的心情。
师:边弹A段音乐主题,边带领学生用“bang”一起哼唱主题音乐,再唱第二遍时提示注意情感符号。提问:作曲家为什么要安排一强一弱的对比句?想要表达什么情绪?(生:将战争经行到底。)
师归纳总结,虽然战争失败了,但是决不放弃,一定要顽强奋战,战斗到底。
5.B段欣赏
师:演奏乐曲B段,提问:这段要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师归纳总结,B段为本曲的抒情段,旋律变得舒缓,表达了人们为战场上捐躯战士的悼念之情。
6.A1段欣赏
师:引出A1段,弹奏后提问:这段与A段有什么不同?听起来有什么感觉?(生:右手旋律多加音符;更加激动。)
师归纳总结,运用了三连音的手法,达到了本曲的高潮部分,更加坚定信念,顽强奋战。
7.结尾欣赏
师:弹奏结尾部分,出示谱例,着重讲解最后一个和弦,提问:结尾部分的旋律走向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最后一个和弦为C大调主和弦,有什么寓意?(生:快速回旋式下行音排列,和弦结束;寓意战争胜利。)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的手法,直观的观看教师弹奏,使学生边听边看边感受,更好地感受了音乐情绪,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在画旋律线部分,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具体化,利用线条音乐展现得更加生动,改变学生欣赏音乐的方式,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学生学唱部分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印象,感受作曲家的情感。
8.完整欣赏
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李云迪演奏的《c小调练习曲》,请同学们在听到不同段落处举手示意。
师归纳总结,本曲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并在黑板上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再次欣赏,结合之前的曲式分析,以举手的方式体现知识学习的成果,理清本曲的段落,也是对之前学习内容的一个小结。
(三)讲故事引入下一环节
师:1831年,波兰作曲家肖邦在华沙起义失败后,只身流亡至法国巴黎定居。年轻的肖邦虽然才华出众,却空有大志而无施展之地,为求生计,只得以教书为生,处境甚为落魄。一个偶然的机会,肖邦结识了鼎鼎大名的一位钢琴家。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这位钢琴家非常欣赏肖邦的才华。他想:决不能让肖邦这个人才埋没,必须帮他赢得观众。
一次,在这位钢琴家的个人演奏音乐会上,当主持人报幕后,他风度潇洒的身着燕尾服朝观众致意,之后他提议:为了能够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音乐中,他要在黑暗中演奏,话音刚落,全场的灯熄了,剧场内一片寂静。琴声响起后,观众完全被那美妙的音乐征服了。演奏结束,人们跳起来,兴奋地高喊这位钢琴家的名字,可灯一亮,大家傻了。观众看到舞台上坐的根本不是这位钢琴家,而是肖邦。
于是,一位伟大的钢琴演奏家瞩目于世。同学们猜一猜这位原本演要演奏的钢琴家是谁呢?
生:李斯特。
【设计意图】用已发生在两位钢琴家身上的故事,引出浪漫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李斯特,增强了戏剧性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欣赏李斯特《爱之梦》
师:请一位同学介绍书中《爱之梦》的相关知识。
生:介绍钢琴曲《爱之梦》,为一首诗创作,这首诗为德国诗人弗莱里格拉特的诗集《一瞬间》中的著名抒情诗“爱吧!你可以爱的这样久”。
师:请同学们欣赏钢琴曲《爱之梦》音频,请一位同学配乐诗朗诵。
生:欣赏聆听。
师:欣赏过程中,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讲述一个灰姑娘的故事。
师归纳总结,灰姑娘的故事浪漫梦幻,很符合本首音乐情绪。
【设计意图】将诗词与音乐结合,还原作曲家的创作本意,运用不同的方式感受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魅力。学生自己朗诵,深刻体会乐曲的魅力。发挥想象力,在音乐中自由的想象联想,开拓思维。
(五)本课总结
师提问:刚才欣赏的两首钢琴曲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首肖邦《c小调练习曲》悲愤、激动,第二首李斯特《爱之梦》浪漫、梦幻。
师:知识回顾,利用白板以表格形式呈现,将两手钢琴曲的风格进行对比引出浪漫主义的本质——尽情表达人们内心中的丰富情感。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
复制成功
您已成功复制微信号,现在前往微信搜索该微信号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