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优公教育

分享
刷新

初中语文人教版《苏州园林》教案一

发布时间:2021-11-08 修改时间:2021-11-08 335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版《苏州园林教案。广东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3、了解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3.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

【学法指导】:

回顾一下说明文的相关知识,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认为重要的字词、理清文章的结构及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然后与对子交流或小组其他成员交流。

【知识链接】:

A、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①说明结构:一般有两种一种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分—总两种),一种是递进式。

②说明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包括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由外到内、由前到后、由左到右等)

③说明方法:(1)举例子:增加文章可信度,使文章血肉丰满。(2)作比较: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3)打比方:使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4)列数字: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让读者准确了解说明对象。(5)引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6)下定义:归纳说明对象的内涵和外延。(7)分类别:使文章条理更清楚。(8)列图表:直观有条理地展示说明对象的特(9)摹状貌:使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B、作家简介: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汉族人,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自主、合作、探究

(一)走进课本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轩榭( ) 池沼( ) 邱壑( ) 模( )样重峦叠嶂( ) 相间( ) 嶙峋( ) 镂( )空 斟酌( )

2、选择填空。

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

A.建筑学 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

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读了课文后,苏州园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是什么?请试用简洁的文字概括。(自主总结,可对学)

活动二:划分结构层次,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活动三:文中多次提到绘画,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或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试从课文中找出这些句子来。

※ 小组合作总结

※课堂检测

精读文章第6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此段的说明要点。

2、“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是如何形成的?

3、园林内装镜子,请用物理学知识对这一设计依据的原理及产生的效果作简要说明。

明确:

1.这段话的说明要点是花墙和廊子的特点。

2.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因而形成了“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艺术效果。

3.装镜子是运用物理学光学中平面镜成像原理,通过反射,层次加多了,景致更深了。

※巩固、拓展延伸

1.课后了解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简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导学与评价》89页第2、3、4题。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

广东敏试教师(二维码).jpg

我是有底线的

复制成功

您已成功复制微信号,现在前往微信搜索该微信号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