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优公教育

分享
刷新

初中语文人教版《鱼我所欲也》教案五

发布时间:2021-11-30 修改时间:2021-11-30 436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版《鱼我所欲也教案。广东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3.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掌握。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基础最实用最重要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习得语感,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培养能力。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2.译读课文,自由质疑,互动探究,理解文意; 

3.美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初步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栏目,近期专访了知名主持人倪萍,主持人让倪萍选取了她主持生涯的几个关键词,她选中了“选择”这个词。倪萍说,她喜欢选择,也害怕选择,因为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必须付出的,你想得到东的时候可能西就随着失去,东西都拥有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选择的时候,就得想好了要放弃,而放弃又是痛苦的。人生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在关键时刻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说明:这个导语的设计更加接近生活,符合学生信息接受需求大的特点,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关于孟子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补充资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千(出示漫画),激发学习兴趣,打消畏难情绪。 

2、关于《孟子》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跟《论语》同是用语录体散文,但体式有所不同。它篇幅比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 

3.解题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点名朗读并点评 

要求:教师应注意朗读指导要有梯度。 

⑴读准字音 

不为(wéi)苟得也 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 

一箪(dān)食 一豆羹(gēng) 

蹴(cù)尔 不屑(xiè) 

苟(gǒu)得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⑵注意节奏停顿及重音 

①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②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③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④ 是/亦不可以已乎 

⑶理解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3.串译课文,了解大意。 

⑴字词注解补充: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苟得:苟且偷生 

患:祸患,灾难。 已:停止、放弃。 

非独:不仅仅。 避:躲避 

向:从前。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辨:辨别。 奉:侍奉。 穷乏:贫穷。 

⑵通假字 

得通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3)一词多义 

① 为:今为(为了,介词)宫室之美而为(接受)之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向为身死而不受(宁愿) 

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感激) 

③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平(这种做法) 

⑷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①之:呼尔而与之(代词 他) 

为宫室之美(助词 的) 

②而:呼尔而与之 (表修饰,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③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 (对) 

万钟于我何加焉 (比) 

⑸翻译重点句子。 

如: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而不用的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而不采用的人] 

五、整体感知 

①请两三个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 

明确: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做出正确的选择。或: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②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 

明确:舍生而取义者也。 

六、抓语言特色,初背课文 

1.背诵成组的排比句、对偶句。 

方法:学生齐读课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韵美。背诵也以这些句子为基础,先背诵对称句,再连句成段,连段成篇,进而达到背诵的效果。 

2.教师出示背诵练习,帮助学生背诵。也可以将学生分组进行“对美文”竞赛,一组出排比句或对偶句的上句,另一组对下句。 

多媒体显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尔而与之, ; , 。 

向为身死而不受, ; ,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学生齐背课文。 

七、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书后练习题二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

广东敏试教师(二维码).jpg

我是有底线的

复制成功

您已成功复制微信号,现在前往微信搜索该微信号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