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优公教育

分享
刷新

初中语文人教版《鱼我所欲也》教案八

发布时间:2021-11-30 修改时间:2021-11-30 388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版《鱼我所欲也教案。广东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 本周教学内容:《鱼我所欲也》 

二. 重难点分析:《鱼我所欲也》

1. 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说明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我们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

2. 孟子是如何在文章中提出他的主张的呢?

孟子用人们生活中所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想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3. 文章结构层次:

文章共两段,第一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作者首先提出自己的论点。共两句话。

第一句话设喻,第二句话由第一句话引出来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第二层:是对本文论点的进一步论证,是全文的重点。

作者首先是从正面阐发自己的观点;接着,作者又从反面论述观点。

第三层:作者得出结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但是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的时候,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后又举一例,从反面说明“万钟”亦不应受之。作者在这里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于是两次举例论证的运用,从正反两方面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结尾一句话,归纳此段,照应开头。

4. 本文的写作特色:

(1)全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

(2)为了增强语势,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更具有说服力,作者还采用了排比,比喻,对比的修辞方法。

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 苟得 2. 一箪食 3. 蹴尔 4. 肆恣 5. 强以仕 6. 楹间

二. 填空:

1. 孟子字 名 ,战国时人,他继承了 的思想体系,是继孔子之后

学派的又一位大师。

2. 曾巩字 , 朝 家。著有《 》。他与 、 、

、 、 、 、 合称“唐宋八大家”。

三. 解释词语:

(1)于 (2)是 

(3)与 (4)得 

(5)以 

四.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练习: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得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乡为身死而不受( )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 (4)万钟于我何加焉( )

2. 本段文字中引用了一个典故 来说明 的道理。

3. 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B. 呼尔而与之 尔来二十有一

C. 万钟于我何加焉 乃知生于忧患

D. 万钟于我何加焉 弗敢加也

4. 将“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为现代汉语。

5. 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要点。

答: 

五. 课外阅读:

余少贫不能买书,然好之颇初。每去书肆垂涎翻阅。若价贵不能得,夜则形诸梦。曾作诗曰“塾远悉过市,家贫梦买书。”

1. 解释加点词语

(1)书肆 (2)垂涎 (3)塾 (4)形

2. 这段文字围绕“好”字来写,文中有哪些词能反映出作者这种情感。

3. 文中的两句诗有何含义?

4. 作者为何在“过市”时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

广东敏试教师(二维码).jpg

我是有底线的

复制成功

您已成功复制微信号,现在前往微信搜索该微信号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