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优公教育

分享
刷新

初中语文人教版《鱼我所欲也》教案十

发布时间:2021-11-30 修改时间:2021-11-30 449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版《鱼我所欲也教案。广东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简介孟子,导入新课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予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其目的虽在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提出“性善”论,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主张社会分工,却由此导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他的哲学体系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对后来宋代儒学影响很深。 

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伐争霸为贤,视孟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现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二、初读课文,把握关键词句,疏通文意 

1.请一位同学诵读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在聆听的过程中注意发现读音、句读的差错,标记出来以便纠正。估计要正音、正句读的如下: 

(1)正音(下面这些注音系课文注释以外的正音): 

①不为苟得也(读wéi,动词,做,干。) 

②所恶(渎Wù,动词,厌恶) 

③为宫室之美(读wèi,介词,为了) 

(2)正句读: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3)全体同学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解初步感知课文,标记出有障碍的字、词、句。 

(1)虚词: 

所使如使则而弗于为之非独 

(2)实词: 

欲苟丧蹴屑加已谓 

(3)句式:. 

有……者有所……何不…… 

所……者亦不……乎 

(4)难句点拨: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却不采用它。 

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难,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 

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由此可见,人们所想望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人们所厌恶的东西, 

有比死更厉害的(“不义”)。 

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 

(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 

⑤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人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他(吃),乞丐也不 

愿意接受。(注:“而”相当于“地”或“着”。) 

⑥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一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呀!(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⑦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先前有的人宁可让身体死去而不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能够享受美好的宫室而 

去接受了。 

⑧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这就叫做失去了本来的良心(也就是忘了本)。 

3.学生口头翻译全文,教师巡视答疑。 

三、布置作业 

1.朗读《鱼我所欲也》,背诵第一段。 

2.在作业本上翻译第二段。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

广东敏试教师(二维码).jpg

我是有底线的

复制成功

您已成功复制微信号,现在前往微信搜索该微信号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