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优公教育

分享
刷新

初中语文人教版《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四

发布时间:2021-12-01 修改时间:2021-12-01 308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版《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广东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检查作业 

1、 采用填空的形式检查背诵。 

2、订正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略) 

二、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的举动不仅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更能体现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请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体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5、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的什么精神? 

6、“君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进谏”、“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邹忌、齐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 

是一位 、 、 的谋士。 

齐威王: 

是一位 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三、揭示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课堂分小组讨论。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此题容易,学生不难回答。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学生只要答对基本意思即可,不要在文句上过严要求。 

2、学了此文后,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有哪些体会? 

小组讨论,发表意见,集思广益: 

四、围绕话题,即兴表演 

话题: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话题可根据实际,同学们也可以自行设计。) 

五、布置作业 

1、 继续背诵课文,要求准确、精熟。 

2、 了解下列名句: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④、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3、 拓展阅读材料二则,请完成后面练习: 

A、《受谏与谏人》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选自《贞观政要》) 

B、《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于彘。 (选自《国语》) 

①、解释加点字 

②、翻译划线句子 

③、联系这二则材料及《邹忌讽齐王纳谏》,请你以“纳谏与止谤”为话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

广东敏试教师(二维码).jpg

我是有底线的

复制成功

您已成功复制微信号,现在前往微信搜索该微信号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