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优公教育

分享
刷新

初中语文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五

发布时间:2021-12-02 修改时间:2021-12-02 489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广东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语文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广东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2. 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和作品的叙事结构和叙事艺术,挖掘人物深层次的精神品质。

3. 学习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临危受命,只身说退秦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精神以及体会他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难点:

1. 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

2. 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古代战争的实质。

四. 知识分析:

1. 整体感知:

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说服秦伯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 把握结构:

3. 写作特点:

(1)伏笔与照应

(2)波澜起伏

(3)详略得当

4. 分析主要人物:

(1)烛之武:能言善辩,深明大义,有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有高超的外交才能。

(2)佚之狐:有知人之明和爱国精神。

(3)郑伯:能引咎自责,从谏如流,善做思想工作。

【典型例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与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

A. 夜缒(zhuì)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C. 失其所与,不知(zhì):“知”通“智”,明智

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shù)之:防守

E. 共(gòng)其乏困:共同,一起

F. 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侵损、削减

2. 下列句子中带点词的意思和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 越国以鄙远 鄙:做动词,当做边邑

B. 既东封郑 封:做名词,疆界

C. 晋军函陵 军:做动词,驻军

D. 若阙地及黄泉,隧而相见 隧:做动词,挖隧道

3.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和意思不完全相同。做代词的两项是( )

A. 何厌之有 B. 唯君图之

C. 将焉取之 D. 君之所知也

E. 邻之厚,君之薄也 F. 行李之往来

4. 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有的是谦称,有的是敬称。属于敬称的两项是( )

A. 是寡人之过也

B. 吾不能早用子

C.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 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

E.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F. 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毂

5. 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怀有二心,从属楚国。

B.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如果派烛之武见秦国国君,敌军一定会退后。

C.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别国来鄙视远方敌人,您知道那是很难的。

D.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损害秦国的疆域却使晋国获得利益,请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 )知亡矣。(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 )无所害。( )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6.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越国以鄙远 鄙:当做边邑

B. 敢以烦执事 执事:主持事务

C. 朝济而夕设版焉 版:筑土墙用的夹板

D. 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7. 文中括号内按顺序应填入的一组词是( )

A. 既 若 亦 且 B. 既 若 乃 而

C. 亦 而 乃 且 D. 亦 而 亦 且

8. 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烛之武)乃还。

D.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9. 翻译下面句子。

(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夫晋,何厌之有?

阅读下面的一段课文,回答问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0. 说明下列“之”字的用法及意义。

(1)公从之 

(2)臣之壮也 

(3)是寡人之过也 

(4)许之



【资料推荐】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广东敏试教师

回复【密押卷】,获取5套教综密押卷

广东敏试教师(二维码).jpg

我是有底线的

复制成功

您已成功复制微信号,现在前往微信搜索该微信号进行咨询。